從課堂到舞臺:一場葫蘆絲比賽奏響文化傳承強音
絲韻滿校園
為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深化美育實踐,讓民族音樂滋養(yǎng)心靈,讓傳統(tǒng)文化浸潤成長,2025年4月16日,我校開展了“絲韻滿校園”葫蘆絲演奏比賽活動。
絲韻聲聲:在音符里遇見成長
比賽分為獨奏與合奏兩個組別,既有《竹林深處》、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等傳統(tǒng)經典呈現(xiàn),也有《瑤族舞曲》等創(chuàng)新改編作品,多首經典曲目在葫蘆絲孔間綻放異彩。
聽,《蟲兒飛》的音符清脆靈動,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流螢,在靜謐夜色里自由飛舞,瞬間勾起師生們童年的純真回憶;《美麗的神話》憑借柔美細膩的滑音,編織出一張穿越時空的愛戀之網,婉轉迂回的旋律,喚起觀眾心底對真摯愛情的向往;《竹林深處》里虛指顫音和輕快吐音交織出空山新雨、晨霧繚繞的竹海秘境,讓大家仿佛置身蒼翠竹海聽天籟合鳴;經典的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曲調悠揚,舒緩連綿如銀色清輝流淌,浸染鳳尾竹林,將傣家卜少輕擺筒裙的婀娜身影定格成永恒詩行。曲目引發(fā)全場觀眾共鳴跟唱,和聲讓傣鄉(xiāng)竹影更添溫情;《荷塘月色》氣息綿長悠揚,描摹出蛙聲蕩月、圓荷瀉露之趣。
一曲終了,一曲又起!痘槭摹纺侨崦酪羯缃z線般纏繞,交織出阿哥阿妹山盟海誓的甜蜜畫面,悠悠旋律中,讓觀眾沉浸于質樸而熾熱的愛情里,感受其純粹與美好;《清清玉湖水》的深情演奏,好似雪山倒影里漾開摩梭古調,凜冽清氣撲面而來,令人心曠神怡!盾姼壑埂肥婢彽那{,像輕柔海風,吹拂著寧靜軍港,勾勒出一幅水兵們枕著波濤安然入睡的祥和畫面,讓觀眾深切感受到那份守護與安寧,心中涌起對海防戰(zhàn)士的崇高敬意。
課程深耕:讓民樂扎根校園
自辦學以來,學校便將葫蘆絲確立為“一校一品”特色項目,精心研發(fā)“浸潤式”民樂課程體系。在音樂課上,音樂老師馬文駿巧用“駿馬奔騰”“小溪細流”等比喻,教授學生技巧應用;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也成為校園里時常回蕩的美妙背景音;課余活動時,老師耐心地逐個指導學生的吐音練習。這份堅持結出了累累碩果,畢業(yè)的數千名孩子,95%的學生能熟練演奏葫蘆絲,上百名學生在省市級藝術展演中斬獲佳績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許多學生畢業(yè)后,無論是回歸家庭,還是走進校園,都主動擔任“小樂手”,將葫蘆絲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。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成果,讓傳統(tǒng)文化變得可觸可感。
文化傳承:在吹奏中播撒種子
“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,更要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。起初孩子們連音孔都按不嚴,現(xiàn)在卻能演奏出山水般的意境。他們指尖流淌的不僅是音符,更是多年來學校將葫蘆絲融入日常教學、讓民族音樂扎根校園的生動實踐。”馬老師在頒獎時感慨,“當看到孩子們在音樂中露出笑容,當聽見學生把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吹得百轉千回,我們更加確信:這些流淌在血脈里的民族旋律,終將成為孩子們生命里的精神底色!
這場以“人人會吹奏,班班有樂聲”為特色的活動,既是孩子們展示藝術風采的舞臺,也是學校將葫蘆絲納入校本課程十六年來育人成果的生動呈現(xiàn)。我校將繼續(xù)堅守教育初心,持續(xù)讓傳統(tǒng)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深深扎根、茁壯成長,讓民族音樂的清泉,潤澤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,讓文化傳承的火炬,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手中熊熊燃燒。
![]() |
|
![]() |